我国绿色有机农业政策(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业)

  • 时间:2024-07-02
  • 浏览量:90次

请论述加快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措施

1、【答案】: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。落实农业“三项补贴”改革,积极创新补贴方式方法,大力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。联动统筹财政支持资金,构建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稳定投入机制。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。完善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机制,开展以农业绿色生产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。

2、一方面,守底线、把全局、重创新。坚守粮食安全底线、耕地数量与质量红线和水资源红线,从农业绿色发展的全局性、长期性、复杂性出发,加强战略谋划、强化风险应对、坚持久久为功,推动农业发展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方法、从政策举措到工作安排的全面变革,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。另一方面,增强系统思维,坚持统筹兼顾。

3、- 措施: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,实施禁捕、修复渔业生态环境,支持渔民转产转业,加强资源总量管理和休渔禁渔制度。- 目标:到2020年,遏制水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态环境恶化,实现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性增长。通过这些行动,农业绿色发展将得到显著推动,为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。

4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5、加强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水强则农业兴。要加快和完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,改变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的局面,才能实现高产稳产。 稳定提高最低收购价,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。通过价格补贴、提高补助等方法,显著提高种粮大户的比较经济效益。

6、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,绿色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,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科技创新推广体系,全面激活农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。(4)建立合理地奖惩机制。坚持以农民主体、市场主导、政府依法监管为基本遵循,加大政府支持和执法监管力度,形成保护有奖、违法必究的明确导向。

三农政策有哪些

1、【法律分析】三农政策是指党中央、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、农村和农民工作。应对农业发展问题,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,而更应注重从“三农”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。

2、三)培养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工作队伍。建立“三农”工作干部队伍培养、配备、管理、使用机制,落实关爱激励政策。引导教育“三农”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倡导求真务实精神,密切与群众联系,加深对农民感情。

3、中央三农政策所指的三农是农村、农业、农民。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农民增收、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问题。实际上,这是一个涉及居住地域、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,需要一体化的考虑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,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、经济发展,以及社会稳定、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。

4、三农政策指的是:国家对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扶植政策。应对农业发展问题,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,而更应注重从“三农”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。

绿色农业三大特点

1、全面高效即绿色农业发展的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有机统一。绿色农业既注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、保护生态环境,注重保障人类食物安全,也注重发展农业经济,特别关注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。

2、绿色农业的三大特点如下:首先,绿色农业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。在生产过程中,绿色农业倡导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,推动清洁生产,通过有机化处理废弃物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,以此改善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活质量,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。

3、绿色农业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。在农业生产中,绿色农业倡导合理使用化学物质,并致力于实现清洁生产。通过有机化处理废弃物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,从而改善农村的生产、生活和生态环境。 绿色农业倡导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。目标是生产营养均衡、卫生安全、数量充足的绿色食品。

4、生态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综合性、多样性、高效性、持续性。

我国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具体有哪些措施?

1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。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,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,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,推进生态经济全面发展。加强特色基地建设。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。示范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。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。加强土壤污染治理。

2、第一,要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。

3、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:加强农田耕作方式改革,推广高效、低耗、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,减少农药、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。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和修复,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,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,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。强化农村污染防治:加强农村生活污水、畜禽养殖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。

4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,推进荒漠化、石漠化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,加强地质灾害防治。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,扩大退耕还林还草。严格保护耕地,扩大轮作休耕试点,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,建立市场化、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。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。

5、生态保护措施如下: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,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,如合理开发自然资源、保护生物多样性、保障生态安全等。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实行严格保护,并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。

6、建立生态保护制度和补偿机制 第三十四条规定,国家应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,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,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,绿化美化乡村环境,建设美丽乡村。同时,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,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。